“具体而微”这个成语,听起来似乎有些生僻,但其实它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难理解。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可能会觉得它有点抽象,甚至会误以为它和“具体”、“微小”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它的含义远比字面要丰富得多。
“具体而微”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句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后来在一些典籍中,人们用“具体而微”来形容事物虽然规模小,但内容却非常完整、精细,具备整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以小见大”,通过细微之处反映出整体的结构或本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模型飞机,虽然体积很小,但它却有完整的机身、机翼、发动机等结构,这种“小而全”的特点,就可以称为“具体而微”。再比如,一个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有条理、考虑周全,也可以用“具体而微”来形容他的成熟和细致。
在现代汉语中,“具体而微”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虽然规模不大,但内容详尽、结构完整,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紧凑、人物鲜明,也可以说是“具体而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而微”并不是说“细节很多”,而是强调“虽小而全”,也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结构。这一点和“细致入微”有所不同。“细致入微”更强调的是对细节的关注和描述,而“具体而微”则更侧重于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此外,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往往带有一种褒义色彩,表示一种精巧、全面、有深度的特质。因此,在写作或表达中适当运用“具体而微”,可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逻辑性。
总的来说,“具体而微”是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成语,它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小事物的价值,因为有时候,正是这些“微小”的部分,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精彩。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保持一颗“具体而微”的心,或许能让我们看得更远、想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