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长城的意思解释】“五言长城”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用五言诗构成的“城墙”,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位擅长写五言诗的诗人。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李贺,因其诗风奇崛、语言精炼,尤其在五言诗方面造诣极高,故被后人誉为“五言长城”。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指由五言诗组成的“城墙”,后比喻一位在五言诗创作上成就极高的诗人。 |
出处 |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因他五言诗水平极高,被称作“五言长城”。 |
引申意义 | 象征某人在某一文学领域或专业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和影响力。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评论或对某人的高度评价中。 |
二、详细解释
“五言长城”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唐才子传》,其中提到李贺“七岁能辞章,十五六已能为五言诗,时人号为‘五言长城’。”这表明李贺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诗歌才华,尤其是五言诗的写作能力。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句五个字,结构紧凑、语言凝练。由于其形式限制,创作难度较大,因此能够写出高质量五言诗的人往往被视为文坛高手。“五言长城”正是对这种高超技艺的赞誉。
在后世,“五言长城”不仅用于形容李贺,也常被用来称赞其他在五言诗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诗人,如王维、李白等,尽管他们未必都被称为“五言长城”,但这一称号已成为一种文学上的尊称。
三、延伸理解
- 文化背景:五言诗在唐代达到鼎盛,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表达方式。
- 艺术价值:五言诗讲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
- 现代应用:如今“五言长城”更多是一种文学修辞,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内具有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的人。
四、总结
“五言长城”最初是对唐代诗人李贺五言诗才华的高度肯定,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上的赞美之词,象征着在某一领域内的卓越成就与深厚功力。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精、深、美”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