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公款旅游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单位和干部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名义,变相进行公款旅游,严重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浪费了公共资源。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务活动,遏制此类行为,有必要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下是对该问题的归纳与分析:
一、问题概述
公款旅游是指利用公共资金进行非公务性质的旅游活动,或以各种名义掩盖其真实目的,实质上是变相使用公款进行旅游消费。常见的形式包括:
- 以学习培训为名:组织人员到风景名胜区进行所谓“培训”,实际为观光旅游;
- 以考察调研为名:安排人员前往旅游景点开展“调研”,实则游玩;
- 以职工疗养为名:将疗养活动与旅游结合,变相享受度假待遇;
- 其他变通方式:如“拓展训练”“参观学习”等,均可能成为公款旅游的掩护。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财经纪律,还容易滋生腐败,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二、典型案例(部分)
序号 | 案例名称 | 发生时间 | 主要表现 | 处理结果 |
1 | 某市交通局组织“学习考察”赴三亚旅游 | 2021年 | 借“考察”之名,组织30人赴三亚旅游,花费公款5万元 | 责令退赔费用,相关责任人被党内警告 |
2 | 某县教育局以“职工疗养”名义组织员工去杭州旅游 | 2022年 | 实际为旅游团,花费公款8万元 | 通报批评,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
3 | 某乡镇政府以“党建活动”为由组织职工去黄山旅游 | 2023年 | 实际为旅游,花费公款3万元 | 纪委介入调查,相关人员被立案处理 |
三、问题成因分析
1. 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对公务活动审批流程不严,缺乏有效监督;
2. 思想认识不足:个别干部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变通”不会被发现;
3. 监管机制不健全:对“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名义的活动缺乏实质性审查;
4. 问责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处罚较轻,难以形成震慑效应。
四、对策建议
1.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公务活动的范围和标准,严禁以任何形式变相公款旅游;
2. 强化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公务出差审批制度,杜绝“先斩后奏”现象;
3. 完善监督机制:通过财务审计、群众举报、内部巡查等方式,加大对公款使用情况的监督;
4. 加大惩处力度:对查实的公款旅游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高压态势;
5. 提升思想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五、结语
公款旅游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党纪国法的挑战。只有从制度上堵塞漏洞,从思想上筑牢防线,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类问题的发生。各级单位和党员干部应引以为戒,自觉遵守纪律规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