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攽(1023年-1089年),字贡父,号公非,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兄长刘敞并称“二刘”,是当时文坛和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仕途虽不算显赫,但在学术和文学上的成就却极为突出,尤其在史学方面贡献卓著。
刘攽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之学。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如泰州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虽然他在仕途上并未达到高位,但其清廉正直的为人和卓越的学识赢得了时人的尊重。
刘攽最著名的成就是在史学领域。他参与编修了《新唐书》,并独立撰写了《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对汉代历史的整理和研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他的史学思想注重考据与实证,强调历史应以事实为依据,反对空谈玄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史学,刘攽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俗的造诣。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又不失儒雅风范。他的作品多收录于《彭城集》中,其中不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悟的佳作。
刘攽一生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常以读书著述为乐。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文人。他去世后,被后人誉为“一代良史”,其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综上所述,刘攽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学者,不仅在史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贡献,为我们理解宋代文化与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