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山东阳谷县,有一人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人称“武二郎”。此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生得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如重枣,目似寒星,性情刚烈,力大无穷,颇有几分豪气。他曾在柴进庄上做客,后因与当地恶霸发生冲突,被官府通缉,遂离乡背井,四处漂泊。
一日,武松行至景阳冈下,见路旁酒旗高挂,上书“三碗不过岗”五个大字。他心中一动,便入店饮酒。店家劝他:“此地有猛虎伤人,官府已贴告示,凡过此冈者,须结伴而行,不可独行。”武松闻言笑道:“我武松岂是怕虎之人?纵有虎来,也敢与他斗上一斗!”于是连饮十八碗酒,醉意朦胧,便提着梢棒,独自上山。
那景阳冈本是荒山野岭,林深草密,风声鹤唳,一片肃杀之气。武松行至半山,忽觉腹中一阵剧痛,酒劲上涌,便倚树歇息。忽然间,一声巨响,林中窜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张牙舞爪,直扑而来。武松惊觉,忙挺起梢棒迎战。
那老虎凶猛异常,一扑一掀一剪,招式狠辣。武松左闪右避,躲过三招,心中暗忖:“若不速战速决,恐难取胜。”遂将梢棒折为两段,赤手空拳与虎相搏。二人你来我往,战作一团,虎爪撕裂武松衣襟,武松则以铁拳击其头颅。一番激斗,武松终将老虎按在地上,连击数拳,直至老虎气息全无。
武松喘息片刻,回望那死虎,心知此番虽胜,却也险些丧命。遂将老虎拖下山来,交于官府。百姓闻之,纷纷前来围观,皆称武松为“打虎英雄”,自此威名远扬。
此事传至县衙,知县感其勇义,欲封其为都头,武松却辞而不受,只愿归乡探亲。后人有诗赞曰:
“景阳冈上酒旗飘,武松独行胆气高。
一棒折断凶兽命,万古英名留世间。”
此即《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之故事,流传千古,为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