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出处是哪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段重要论述,强调了治理国家时应注重德治与仁政,而非仅仅依靠地理边界来限制和管理百姓。
一、原文背景
《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一书中的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治国之道、君臣关系以及仁政思想等内容。其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现在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来说明真正的治国者应当以道德教化为主,而不是依赖于军事防御或地理界限来控制人民。
二、句子解析
- “域民”:指统治百姓。
- “不以封疆之界”:不是依靠国家的边界或领土来限制百姓。
整句话的意思是:统治百姓不应该仅仅依靠国家的边疆和界限来维持秩序,而应该通过道德和仁政来赢得民心。
三、相关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原文 |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
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主题 | 治国理念、仁政思想 |
释义 | 统治者应以仁德治国,而非仅靠地理边界来管理百姓 |
四、延伸理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疆域辽阔或军事力量强大,更在于能否以德服人、赢得民心。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古代中国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总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治国、以仁为本,而非单纯依靠地理边界来管理百姓。这一观点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