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中秋夜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亲情、离别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也因其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成为后世传诵不衰的名篇。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远离京城,思念弟弟苏辙(字子由),借中秋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全词通过问月、赏月、咏月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整首词分为上下两片:
- 上片:以“明月几时有”开篇,提出对月亮的疑问,引出对人间世事的感慨。
- 下片:通过对“天上宫阙”的想象,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留恋与对亲人的牵挂。
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哲理性的思考,也有浓厚的人情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水调歌头 |
作者 | 苏轼(苏东坡) |
创作背景 | 北宋时期,苏轼在密州任职,中秋夜思念弟弟苏辙 |
主题思想 |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 |
名句摘录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艺术特色 | 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结构严谨 |
文学地位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秋词之绝唱” |
三、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词,更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与深厚情感的作品。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亲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这首词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