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手出自哪本书】“看得见的手”是一个经济学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常用于描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之间的关系。
一、
“看得见的手”最初是由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用以描述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尽管斯密主张自由市场,但他也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政府需要介入以维护公共利益。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看得见的手”逐渐成为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中,这一概念被进一步拓展和应用,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公共政策领域。它与“看不见的手”形成对比,后者指的是市场自身通过供需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的力量。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概念名称 | 看得见的手 |
出处 |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
提出者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出版时间 | 1776年 |
主要含义 |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 |
对应概念 | 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发调节) |
应用领域 | 经济学、公共政策、宏观调控 |
理论背景 | 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
三、补充说明
虽然“看得见的手”一词并非直接出现在《国富论》的原文中,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该书的核心之一。亚当·斯密在书中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如垄断、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们对“看得见的手”的理解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兴起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讨论。因此,“看得见的手”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现代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语:
“看得见的手”源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其思想影响深远。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