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铄是什么意思】“精神矍铄”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显得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这个词语不仅表达了身体的健康状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精神矍铄”的含义及其相关用法,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解析: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精神矍铄 |
拼音 | jīng shén jué shuò |
含义 | 形容老年人精神饱满、神采焕发,不显衰老。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老当益壮,宁知非福。”后来演变为“精神矍铄”。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老年人,也可用于形容年轻人在某种状态下表现得非常有活力。 |
近义词 | 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老当益壮 |
反义词 | 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精神恍惚 |
二、词语解析
“精神”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矍铄”则是形容眼睛明亮、神采飞扬的样子。合起来,“精神矍铄”就是形容一个人即使年纪大了,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活力。
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对老年人的赞美中,如:“这位老人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谈吐幽默。”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赞美老年人 | “他虽然退休多年,但精神矍铄,依旧活跃在社区活动中。” |
描述积极状态 | “尽管工作繁忙,她总是精神矍铄,充满干劲。” |
文学作品中 | “老将军虽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气宇轩昂。” |
四、注意事项
- “精神矍铄”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对象年龄,一般适用于中老年人,避免用于年轻人。
- 避免滥用,否则可能显得不够自然或夸张。
五、总结
“精神矍铄”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既表达了对老年人健康的赞美,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表格与文字的结合,我们对“精神矍铄是什么意思”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