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聊胜于无”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虽然微不足道,但总比完全没有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帮助、支持或资源虽然有限,但在特定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聊胜于无”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原意是“略微好一点”,后来引申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帮助不大,也比没有好。它常用于表达对现状的接受和对微小帮助的认可。
这个成语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语气较为温和,强调的是“有总比没有好”的思想。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中,常常用来鼓励人们珍惜现有的资源或帮助。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聊胜于无 |
出处 | 《世说新语·排调》 |
原意 | 略微好一点 |
现代含义 | 虽然微不足道,但总比完全没有强 |
使用场景 | 生活、工作、学习中,表示对微小帮助的认可 |
同义词 | 有总比没有好、略胜一筹 |
反义词 | 无济于事、毫无用处 |
用法举例 | “他给的建议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 |
通过了解“聊胜于无”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合理看待和利用有限的帮助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