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劝学》是一则出自《说苑》的古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劝谏晋国君主学习的故事。这则故事虽短,却寓意深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原文如下: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拿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
师旷说:“我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刚升起时的光芒;壮年时学习,就像中午的阳光;老年时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明。点燃蜡烛的光明,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你说得太好了!”
通过师旷的劝导,晋平公意识到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学习,从而接受了劝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愿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师旷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富有哲理,也极具启发性。它鼓励人们珍惜时间、不断进取,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因此,“师旷劝学的译文”不仅是对古文的翻译,更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不应因年龄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