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名词解释】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它不仅影响局部感染部位,还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了解败血症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对于及时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
败血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大量繁殖或释放毒素,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有创伤、手术、慢性疾病的人群。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二、表格形式展示内容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败血症 |
定义 | 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或释放毒素,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 |
病因 | 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毒、真菌等;常继发于伤口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 |
高风险人群 | 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婴幼儿、术后患者、长期住院患者等。 |
典型症状 | 发热或低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皮肤瘀斑、血压下降等。 |
诊断方法 | 血液培养、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影像学检查等。 |
治疗原则 | 及时使用抗生素、维持循环稳定、支持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源。 |
并发症 | 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
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处理感染灶、增强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 |
三、注意事项
败血症的发展速度快,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一旦出现发热、精神状态改变、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