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特定文化群体密切相关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这些遗产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对该概念的总结及分类表格: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定义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而是强调“无形”的文化传承,主要依赖于人的记忆、技艺和实践。
这类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活态性: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代际传递来延续。
- 地域性:往往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民族或社群密切相关。
- 多样性:涵盖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节庆等多种形式。
- 脆弱性:容易受到现代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消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分类类别 | 内容说明 | 举例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 包括神话、传说、谚语、故事、诗歌等 | 中国的《格萨尔王》史诗、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
表演艺术 | 如戏剧、音乐、舞蹈、说唱等 | 京剧、印度宝莱坞电影、非洲鼓乐 |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 | 包括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传统习俗等 | 中国的春节、印度的排灯节、墨西哥的亡灵节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包括传统医药、农耕知识、天文观测等 | 蒙医、中医、苗族的草药知识 |
与上述各项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包括乐器、服饰、工具、建筑等 | 苗族银饰、日本茶道器具、西班牙弗拉门戈舞鞋 |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