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的文言文意思】在古汉语中,“徒”是一个常见的字,其含义丰富,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将对“徒”的文言文意思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多种用法和意义。
一、
“徒”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1. 步行、徒步:表示不乘车马而步行,如“徒行”、“徒步”。
2. 空、白白地:表示没有实际效果或结果,如“徒劳”、“徒费口舌”。
3. 门徒、弟子:指跟随某人学习的人,如“门徒”、“弟子”。
4. 仅、只是:表示范围有限,如“徒以有君子也”。
5. 罪犯、囚徒:指被拘禁的人,如“徒隶”、“囚徒”。
6. 同类、同伙:表示与自己同一类的人,如“徒党”、“徒侣”。
这些意义在不同文章中可能有所侧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表格展示
| 文言词语 | 现代释义 | 例句及出处 | 说明 |
| 徒 | 步行、徒步 | 《论语·述而》:“子曰:‘吾与点也。’”(注:此处“徒”意为同行) | 表示行走方式 |
| 徒 | 空、白白地 | 《战国策·赵策四》:“徒劳无功。” | 表示没有实际效果 |
| 徒 | 门徒、弟子 | 《孟子·尽心上》:“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徒也!” | 指学生或追随者 |
| 徒 | 仅、只是 | 《左传·僖公十五年》:“徒以有君子也。” | 表示范围限定 |
| 徒 | 罪犯、囚徒 | 《史记·项羽本纪》:“秦民多怨,徒皆叛。” | 指被拘押的人 |
| 徒 | 同类、同伙 | 《汉书·霍光传》:“徒党甚众。” | 指同一群体的人 |
三、结语
“徒”作为文言文中一个常见字,其意义多样,使用广泛。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其具体含义。掌握“徒”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