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又是哪里人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沉,被誉为“诗史”。杜甫出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属于今天的河南省。
杜甫的一生历经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除了《月夜忆舍弟》之外,他还创作了《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
“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它的意境优美,更因为它道出了无数游子心中最深沉的情感——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月亮总是最明亮、最温暖的。这种情感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综上所述,《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他是河南巩县人。他的诗句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中对乡愁和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