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是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的一篇散文,文章以荷花(即芙蕖)为题材,通过对荷花的细致描写和深情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李渔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审美情趣。
原文:
芙蕖之生也,自水而植,其根则泥;其叶则浮,其花则出。不假外力,不待人力,而自成其美。其色也,或白或红,或紫或黄,各极其妙;其香也,清而不烈,幽而不浊,令人神清气爽。其形也,亭亭玉立,如美人之临风;其态也,袅袅多姿,似仙子之凌波。
然芙蕖虽美,亦有其苦。生于污泥之中,不得其所;长于浅水之间,不能自拔。风雨摧之,虫蚁蚀之,虽有芳华,终难久存。然其志未改,其心未移,犹能自守其洁,不染尘埃。
故曰:芙蕖者,花中之君子也。虽处卑微,不失其德;虽遭困厄,不改其志。吾爱芙蕖,非独为其色,亦为其心也。
译文:
芙蕖生长在水中,它的根扎在泥土中;它的叶子漂浮在水面,花朵则从水中挺立而出。它不需要借助外力,也不依靠人为的栽培,却自然地展现出美丽的姿态。它的颜色有白、红、紫、黄等多种,每一种都达到了极致的美妙;它的香气清新而不浓烈,幽雅而不浑浊,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它的形态端庄挺拔,如同美人迎风而立;它的姿态柔美多姿,好像仙子在水面上轻盈起舞。
然而,芙蕖虽然美丽,也有它的艰辛。它生长在污浊的泥中,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它扎根在浅水里,难以真正自由。风雨摧残它,虫蚁侵蚀它,即使有芬芳的花朵,也难以长久保存。但它的志向从未改变,内心始终如一,依然坚守着自身的纯洁,不被尘埃所染。
因此说:芙蕖,是花中的君子。即使身处卑微,也不失其品德;即使遭遇困境,也不改变其志向。我喜爱芙蕖,并不仅仅因为它外表的美丽,更是因为它的内心。
结语:
李渔通过《芙蕖》一文,不仅描绘了荷花的自然之美,更借物抒情,寄托了对高尚品格的向往。文章以芙蕖自喻,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读此文,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更能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与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