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语是什么意思不可同日而语的出处】“不可同日而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之间差距极大,无法相提并论。它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很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和来源并不清楚。
下面我们将从“不可同日而语”的意思和出处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
一、不可同日而语的意思
中文 | 拼音 | 英文 | 含义 |
不可同日而语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 cannot be compared on the same day | 形容两者相差极大,不能放在一起比较,通常用于强调差异之大,无法相提并论。 |
详细解释:
“不可同日而语”中的“同日而语”意思是“在同一天里说”,引申为“放在一起比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两件事情或两个人的情况差别太大,不能放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
使用场景:
- 描述不同人之间的能力、成就、表现等差异。
- 对比不同事物的发展阶段、质量、水平等。
例句:
- 他现在的成绩与一年前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 这两款手机的性能差距很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二、不可同日而语的出处
出处 | 原文 | 作者/出处 | 解释 |
《战国策·赵策二》 |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语哉!” | 刘向编 |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原意是说打败别人的人和被别人打败的人,以及服从别人和被人服从的人,情况完全不同,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
背景说明:
“不可同日而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用来强调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后来经过演变,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
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可同日而语 |
拼音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
含义 | 两者差距极大,不能相提并论 |
使用场景 | 强调差异、对比程度、评价高低 |
出处 | 《战国策·赵策二》 |
原文 |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语哉!” |
作者 | 刘向(整理)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是一个表达差距的成语,还承载着古代文化中的智慧与思考。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个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